分享到FaceBook
【競爭 系列】生存遊戲-自卑與超越

時間:2015/07/15

地點:政大公企中心

主講:蘇絢慧 心理師

 

 

近年來臺灣關於阿德勒的書籍如雨後春筍般冒出,除了書籍與媒體的宣傳以外,我們也可以從社會文化中了解原因:

 
一、不管是從政治、文化或是整個社會風氣來說,大家都已經壓抑太久了!
 
二、在你開始讀阿德勒時,代表你的心理強度其實有一定程度的堅毅了,因為阿德勒的用字遣詞其實相較於其他學派,是較理性

      且強硬的。如果你是一個內心很脆弱的人來讀阿德勒,應該讀不了十頁,會覺得針針見血。但也因為他的某種現實面與殘酷

      面,如果你能夠閱讀,你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成長。
 
三、近年來,臺灣及香港的憂鬱症指數在世界衛生組織當中都是排名很前面的。
 
 
 
認識阿德勒
 
 
 
阿德勒學說相較於其他學派而言非常特別,因為他非常強調「現實」,強調個體心理學就是促進人際適應的方式,個體的存在

必須透過社會脈絡來顯示。在人群及社會背景下,個體才能看到存在的意義。在《阿德勒心理學講義》中,其實「自卑」是貫

穿全書的主軸,自卑是阿德勒學說中很重要的主題,這也源自於他的早年經驗,早年身體上的殘疾、弟弟的猝死,讓阿德勒有

很大的「死亡焦慮」,相較於同儕與手足,他會感覺到自己是較能力不足、較吃力的,這也埋下了自卑的種子。 
 
 
 
 自卑的形成
 
 
 
一、先天器官缺損、體弱。
 
二、受到過度寵溺,有一個全神貫注的主要照護者。孩子會越來越沉悶,因為他看不到自己有能力去展現,於是他的心裡越來

      越覺得自己是做不到的。
 
三、不被喜愛
 
 
 
充滿競爭的年代
 
 
 
東方的教育,是扣分哲學。
 
所謂扣分哲學是指,孩子出生時,在父母眼裡都是滿分的、完美無瑕的。但在成長過程中,父母因為孩子「不夠好」的地方而

開始逐漸扣分。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,我們多多少少都會在某些地方感到自己不如別人。而對臺灣人來說,我們的「家庭經驗」

也是醞釀我們自卑情結很特別的地方,在我們小時候通常都不是被肯定的,家人通常凸顯的都是我們不是那麼完美的地方,

例如媽媽會說:「你聲音很難聽耶!像在殺雞一樣!」在這樣不斷被凸顯下,我們漸漸開始自慚形穢。我們都有一個情結:

「害怕自己不夠好!」所以拚命想要去證明自己是完美的,透過不斷的競爭,證明自己終於不會被打敗。
 
我們的社會文化習慣不彰顯你的優勢,而是告訴你所沒有的,讓你去補強。這樣的文化脈絡形塑了兩種極端的自卑:第一種是

「宿命」的我,如果我們的人生風格已經固定認為自己「不夠好」,即便做了很多努力,得到外在環境的誇獎,他也不會吸收

外在的肯定;第二種則是膨脹出一個保護膜,形塑出「自大」的我,成為防衛機制,保護內在脆弱的我,用優越的眼光來看待

其他人。
 
 
阿德勒說:「當你不能證明自己夠好的時候,你心裡那種『不夠好』的聲音就被不斷放大。」
 
 
最可怕的是,這樣的聲音會在你夜深人靜的時候出現,你會用那些所謂人生的「公共版本」去檢視自己的人生,例如你三十歲

你應該要有所成就、要有兩個孩子、要養家……等,你會不斷的去探討為什麼自己達不到這樣的目標?為了追求這個「公共版

本」,你好像喪失了自己的主體性,總是覺得自己每天都很繁忙,像機器一樣每天工作,做著瑣碎而不斷重複的工作,庸庸碌

碌卻又不知為何而忙?因此有些人會開始去思考自己為什麼活著?夢想是什麼?可是不管經濟或是現實壓力,可能將夢想給遺

忘或是割捨了,那都是很深的失落,好像是失去靈魂的軀殼…….
 
在這樣忙碌的生活腳步下,也許我們會離自己越來越遠。
 
 
 
自卑的後果
 
 
 
我們常常會希望「等一個人」能夠保護自己、救贖自己,提供自己成長,但我們往往在等待的過程中拒絕接受現實的社會,失

去了在社會中自己發展、證明自己獨立的力量。面對自卑,克服自卑的方法是你可以真正看到、接受承認自己的弱勢,了解這

個現實,並依著現實繼續往前走。
 
 
 
 
辨識自卑情結的存在
 
 
 
◎ 常懷嫉妒=深層自卑的產物
 
◎ 欣羨及崇拜=漠視自己的權利及創造能力
 
◎ 愛批評=保持優越感(無實質效益)
 
◎ 熱愛炫耀=誇大展示空虛的強大
 
◎ 「稚氣錯誤」=持續追尋寵溺、迴避責任
 
 

 

 
 
 
你,就是你。
 
 
 
阿德勒說,一個人要成功,就要知道「你,就是你!」
 
當我們將力氣放在拒絕成為自己的時候,我們會很專注在「自卑」上,我們非常容易與他人為敵,被忌妒和懷恨他人所包圍。
 
從接受(接納)自己為自己(命)開始,生命的真實投入,不是為了再翻盤人生的什麼,或贏過曾經讓你感到自卑的敵人。

雖然不可否認的,當你有一個恨意的時候,確實可以幫助你有一個動力去實現目標,但是當你真的實現目標後,你部會感到

幸福和滿足,因為你在「恨」裡,接著你會有更深的失落感。當你有了「是自己」的勇氣,也有了被人討厭及拒絕的勇氣,

那才是你生命最有力量的時候。然後,開始發揮自己有力量所在,也持續的投入努力在有益的改變上。
 
 
 
改寫你對人生的「認定」
 
 
 
當你開始去探索你的人生風格的時候,其實就是改變的契機!
 
你的人生風格跟人生設定並不會因為你的職位、學歷、經濟能力而改變,除非你去正視它。當你可以不再受過去經驗框住,

就是改變的契機。
 
 
 
放下優越情結與自我中心
 
 
 
人生的成功,來自於能夠真實的接受自己,並用勇氣超越自己所具有的限制,真實付出行動力,累積能力的過程。因為自卑情

結,而導致我們被塑造為自我中心的只追求「唯我優越」的性格,必定使我們最後會在社會上「徹底失敗與失落」。我們該學

會的是「兩個人」之間的相處,彼此經營關係,真正進入成熟。
 
 
 
 
個體心理學=促進適應社會=在社會脈絡中,個體才真的能成為個體(你真實存在,真實參與社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