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母親」這個角色,究竟該如何扮演?
母親的陰暗面,是否被允許存在呢?它帶來的影響又是什麼?對人類進化的影響是什麼?
素珍老師一開場便丟了這樣的問題:「如果我們當過媽媽,或是看過寶寶的照顧者,我們就會知道,
照顧一個寶寶有多麼不容易。假設真的有24小時都滿足寶寶需求的母親,那這個寶寶長大後,會是
什麼樣子呢?」
現場有些夥伴認為寶寶長大後會變得不切實際;有些夥伴則認為寶寶長大後會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。
然而,我們都知道,要成為這樣全能的母親是很困難的。當寶寶的需求無法被滿足,自然就產生了
「壞母親」的客體,也就是我們所要談的「邪惡母親」。
邪惡母親一方面來自我們的內在;一方面來自外在經驗,就會呈現我們對邪惡母親的怨恨及渴望。
邪惡母親的發展面向有兩個:
第一個是孩子心中的壞客體,在孩子脆弱的心智世界中,會渴望一個完完全全照顧我們的好母親,
當內在渴望受到挫折,完全進入黑暗面,開始怨恨後,就會產生「只要對方改變,自己就會幸福
美滿。」的念頭,因而認為在改變以前的這個母親,是邪惡的;而第二個是外在的,這位母親/
照護者,無法給予穩定的力量。
素珍老師在課程中給了邪惡母親一個很棒的詮釋:
“這樣的消極面是很重要的,因為它能幫助寶寶接觸到「現實」。邪惡母親要幫助我們的,
就是避免我們過度的天真。當一個小孩被保護得好好的,其實是分不清楚外界現實的。”
在個人成長歷程中,邪惡母親的角色也扮演了很重要的部分,也就是在自我整合的過程中,
我們漸漸可以經驗到「被我恨的人,同時也是被我愛的人。」引用素珍老師所說的,”在這個
充滿悲慘的世界裏頭,我發現我還可以容忍,因為被我們所怨恨的人,同時也是愛我們/我愛的。”
素珍老師用平直的語調描述了我們終將經歷的成長,令人動容。
“人的渴望就像拼圖,如果我丟了好幾片出去,我還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嗎?” 老師也用了榮格的說法,
榮格不停提醒我們將碎片一片一片的撿回來。我們心中可能都有一些渴望,例如:「我終其一生,就是想要
改變我娘,這樣我就可以幸福了。」但是當我的渴望丟出去,同時我也在不停的失落,不知道自己人生在哪裡?
「失去身分」某一個部分是很重要的。不是只是失去而已,它也是一個機會、一個危險,可以讓我們去想
「我是誰?」、「我想要成為誰?」
最後,老師用了兩個童話故事為大家解析,「巫婆」、「後母」……等「邪惡母親」的代言人,
對主角,對我們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與成長。
而當我們最後終將成為一位母親、一位皇后,
我們的天真經過邪惡母親的淬鍊與整合後,
終將讓我們成為一個獨立的、成熟的個體。



還有還有下一場 鄧惠文醫師主講《母親意象的理想與真實》,請點我>>>>>>>>>>